发现好多人在假装在养生,假装在治疗

发布时间:2021-05-21 发表于话题:真正的养生是什么 点击:538 当前位置:114养生网 > 健康养生 > 养生 > 发现好多人在假装在养生,假装在治疗 手机阅读

朋友说最近身体不好,辞了工作在休养。据我观察,休养并没有让他身体好起来。休就是不上班,天天躺着休息;养就是增加营养,胡吃海塞。这在缺衣少食,劳动强度大的年代应该可以,今天采取这样的方式休养,会添病。该如何休养呢?首先要尽可能多运动,多活动,身体是有机的,不用就会萎缩颓废,运动不同于工作劳动,运动时心情是愉悦的放松的。其次是多睡觉,不要一天到晚只躺在沙发里抽烟,看电视,打游戏,这比上班不轻松。

首先问我们为什么来养生。追求健康。健康是什么?健康是无病痛。好。如果我保证你无病无灾,在你一个人生活在孤独的岛上你愿意吗?选择愿意得人不多,说明生的质量也很重要!如何从生的角度养呢?

真正的养生,是去感受自己

当一个人用自己的感受生活的时候,是从他的内心出发,原点是自己,没有错位。

现代人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呢?我们去求一个东西、一个人或者一件事。总是有很多远大的发展计划,一直思考,想得很遥远。或者关注一个明星,念念不忘。不停地看这个看那个,或者不停地讲话,不停地做事。

我们以外物为原点,那就会失去对当下的自己和周围的感受。这个状态在中医叫什么呢?是“形神分离”。

打坐安静的状态是什么呢?是《黄帝内经》说的“形与神俱”,或者“身心合一”。

现在讲营养,要吃得好,早上一个蛋,晚上一顿肉,这样对不对呢?

小时候我们都烧过炉子,炉火的大小决定了你应该往里面加多大的柴火,道理很简单吧?

那么,为什么我们在吃的问题上就不明白这些道理呢?你的炉火明明很小很弱了,已经没有什么消化力了,烟道也都堵住了,大便不通,汗也不出,也没运动,你还吃牛排,还喝牛奶,只会增加肥料和堵塞,把炉火压灭。

这些道理不需要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就能明白,都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常识,要在生活当中去体会。体会吃什么东西有什么不同的感觉,有知有觉地去生活,吃了某个东西你感到不舒服,哪怕吃到第十次你才发现,也是有知有觉的开始。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,不是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。

所以,在生活中要养成用心的习惯。去感受自己、观察自己,然后至少知道:

吃了什么东西舒服,什么东西不舒服;

跟谁在一起舒服,跟谁在一起不舒服;

想什么、说什么、做什么会比较安心,或者反之,会睡不着、纠结和难过。

生活中时时刻刻留意观察自己,就可以时时刻刻调整自己,这是真正的养生。

《黄帝内经》对养生和养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——“恬淡虚无”,接近道家、佛家成就者的状态。

“恬”是安静、安然的意思,带着放松的、微微的甜美。而电视剧里常见的大喜大悲是相对偏执、失中、失守的状态,不是一个平常的中和状态。

这个“恬”如果换成“甜”,即“甘”的意思,中药有一个原则叫做“甘以缓之”,意思是所有的药,只要是甜的,比如甘草,就能让人的精神、身体的运转,包括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及态度柔和、缓和起来。

现在很多病,源自缺乏“缓”,比如神经衰弱、焦虑症、躁郁综合征等,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,其实是大家陷入了一种太快、太急了的精神心理生活状态。

太急了,神就飘在外面,气机也浮动不定,既紧且乱,生理功能也就跟着失调了。

“淡”是什么意思呢?“不那么在意,无可无不可,都可以。”于是就有了很大的空间,这样也可以,那样也可以;而不是有所期待,执着于目标,也没有想要控制局面。

所求所想的少一点,有为的习性轻一点。佛法常说“自净其意”,儒家讲“思无邪”,道家说“为道日损”,都在讲要简单一些,朴素一些。

对身体差的人,我有个建议,不要学得太多太杂。现在不少人身心疲惫,但学习热情很高,什么中医、国学、身心灵样样都不放过。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,都是意,意最好不要动得太多。当身体弱的时候,神气是不容易收住的。

从中医养生,从道家、佛家来说,修心都是第一位的,因为那个时候你的身体像电子天平一样敏感,一个想法涌动就会有很大的变化。

南怀瑾老师的书里常常提到,打坐坐到比较细微的时候,你的一个念头,身体都会有变化,都会有感觉,那个时候自然就不敢乱动念了。乱想乱看就会不舒服。

人类的认知有两套模式,一是元神,另一个是识神(现代会用心或脑来指代)。识神是逻辑思维、经验判断,偏于社会化,是由长期的后天教育、环境暗示、媒体引导,从外部世界加载而入,为“我”所用的认知模式。

前者是本能和直觉。中国文化里常常提到的“心法”“悟性”,比如书画、古琴、中医、武术的高阶,能够达到“出神入化,物我一体”,都是在直觉和本能的层面讲的。

《易经》里有一句话:“《易》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。”

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,对于天地万物、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,非思维所得,非有为可近,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,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,自然而通达一切。

通过传统的训练方法,静坐、站桩、太极……让我们慢慢学会不再过度依赖于五官和逻辑思维,用心直接就能体会当下的真实。

我记得大学碰到某些课实在没意思,又不能离开,就坐在那里玩:放松下来,把手指轻轻放在足三里,放几十分钟,看看会发生什么,这就是玩的心态。

“玩”,是传统文化里很重要的一个字,不少东西是在放松的状态里无意中体会到的,太用力思考,太有目标,往往会错过。

手指放在那里,刚开始没感觉,穴位下面凹凹瘪瘪的,这就是“虚”;放一会之后,就开始“突、突、突”地跳,“经气已至”,气血开始感应了;过一会儿它自己就会慢慢地开始起伏、开阖。

它会不断蓄势,有时候,会觉得下面有力在向上顶,而到一定时候它会沿着胃经,顺着小腿接通下去,通到脚脖子那儿,下不去了,为什么呢?那里是关节,这些地方不是太容易流通,而且容易存邪气,所以要打通关节。

再放一会儿,它继续蓄势,“嘭”,通到脚底了。原来身体里的寒气啊,热气啊,“呼、呼、呼”地出来了。

等你的感知力越来越细微后,直接能够知道。

我在大学毕业之后,每个周末就帮妈妈做艾灸,当时还帮一个老师灸。有一天晚上,印象很深,在他后背艾灸膀胱经穴位,做到某个点,感觉穴位里就像有喷泉一样往上涌,像是把悬空的艾条顶起来的感觉。

这种感觉,说明是实,“实则开”。人体内部有多余的能量,自然会向外扩散。虚是什么感觉?艾灸悬在穴位上有被吸进去的感觉。

后来,我发现如果自己足够放松,拿着艾条的手会自己动,病人后背的气场会在艾灸过程中变化,把你的手,其实是艾条引导到身体需要的地方。

这个状态常常发生在双方都很放松,艾灸师“虚己忘我”的状态。如果艾灸师心不定,注意力不集中,或者目的性太强,虽然专注,但执着、用力,就感受不到这些了。

针也是这样,学针灸,可以常常空出一个小时,待在房间里给自己扎一针。扎上之后,静心体会一下是什么感觉?以前说的像扔一块石头在池塘里,一层层的涟漪散播出去,自己身体哪里堵塞、哪里通利就慢慢知道了。气血很奇怪,你想到哪儿,在使用哪儿,气血就往那里跑,所以说治疗效果差跟自己有直接关系!

当你虚静放松,没有那么多念头、思想、情感、欲望、计划和各种烦心事涌动围绕时,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。

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在那里,等着你来发现。你每天面对这个世界,每天都体会到一点新的,体会到像童话里的那些画面:哎,太阳爷爷今天是很开心的,花儿向我微笑,有只蜜蜂飞过,好像有什么事情要告诉我。

静心体会自身己心,感受天地四季变化,花鸟鱼虫浮沉,意气神体互感,远取诸物,近取诸身,答案在这里。

本文来源:https://www.114yangsheng.com/articles/3343.html

标签组:[健康] [养生] [中医] [健康养生] [艾灸

相关APP下载

扩展阅读文章

热门话题

健康养生推荐文章

健康养生热门文章

0.074447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