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晋的“八王之乱”

发布时间:2021-06-07 发表于话题:晋朝八王之乱 点击:544 当前位置:114养生网 > 综合 > 中国古代史 > 东晋的“八王之乱” 手机阅读

晋武帝认为魏朝的灭亡,是因为没有给皇族子弟权力,使皇室孤立了。所以,他即位以来,封了二十七位同姓王,每个王国都有自己的军队,王国里的文武官员,都由诸侯王自己选用。他以为这样一来有许多亲属子弟支持皇室,司马氏的统治就可以稳固了,哪里知道,这样一来,反而引来了颠覆晋朝的“八王之乱”,这八王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、楚王司马玮、赵王司马伦、齐王司马冏、长沙王司马义、成都王司马颖、河间王司马顒、东海王司马越。这些野心家争权夺利,尔虞我诈,没有一个得到好下场。八王之乱的起因是:

武帝司马炎驾崩后,痴呆儿子司马衷继位,贾南风顺理成章被册封为皇后,杨皇后也理所当然被晋升为杨太后,她仗着是皇帝的母亲,专权独断,擅自篡改先皇遗诏令其父杨骏为辅政大臣。但权欲熏天的皇后贾南风为了日后更好控制朝政,便以太后擅改先皇遗诏为名,联合宗室楚王司马玮、东安王司马繇硬棒棒的把杨骏给宰了。因“平乱”有功楚王司马玮被拜为卫将军,掌管禁军;朝政就由司马亮、卫 瓘把持,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往来,司马亮、卫 瓘想除掉日渐势大跋扈的楚王司马玮而被他侦悉,于是楚王便借助贾后之手逼迫惠帝下密诏杀死了亮、卫,恰巧此时前朝老臣张华回京,亲睹楚王连杀两位大臣,怕日后大权要旁落他手,以皇帝、皇后日后何以自安为由,密奏惠帝和贾后欲除之而后快,这正中贾后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的妙计,一举把楚王司马玮给咔嚓了。张华为人正直,又具才华,在朝廷威望也高,所以贾后任命张华、裴纬为辅政大臣,因两人没有私心,工作又肯负责,朝局日渐好转。但好景不长,因凶悍的贾后自己不能生育而要而要达到废除太子之目的,假意她突然怀孕,没几个月就生下了一个儿子(这是其妹妹所生的),一切水到渠成以后,她伙同贾谧(贾后的侄子)、潘岳以及几个宫女,强迫酒后的太子抄写一份他们早已眷写好的造反文章交由惠帝,惠帝看后大发雷霆,非要裁杀太子不可,但朝中大臣都心照不宣这不是太子所为,所以在杀与不杀的争执中,双方僵持了很久,贾后毕竟做贼心虚,唯恐夜长梦多,当着大臣的面出来解围,说太子既然不杀,但必须废掉,惠帝只好应允。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太子谋反之事被大臣获悉之后,大家都为其抱不平,但摄于贾后的势力而敢怒而不敢言。

偏巧过去在太子宫中做过侍卫官的司马雅、许超两人决意要为太子平反昭雪,迎回太子,为了做到万无一失,他们选中了宗室重臣赵王司马伦为帮手。赵王部下有一个亲信叫孙秀,头脑灵活,刁钻聪明,他先找到贾谧说他的死期到了,因为朝廷很多人知道太子谋反是您和太后一手策划的,太子一旦复位,您还能活得成吗?贾谧听后心惊肉跳,问孙秀如何是好,孙秀说,只有太子一死,那什么问题都没有了。贾谧一想觉得十分在理。于是和姑姑贾后一同窃议又把太子给毒死了。赵王司马伦看到皇后毒杀太子,就联合梁王司马彤、齐王司马冏,召集几位禁军将领,仿造皇帝诏书把贾后给解决了。为了进一步独揽朝纲,赵王听信孙秀的计策,同时也把两位辅政大臣张华、斐葳也给杀了。与这些大臣一同捕杀的还有贾谧、潘岳.

障碍清理完毕,赵王唯我独尊,竟然废掉惠帝,自己过起皇帝瘾来了。这可惹怒了司马宗室以及朝廷大臣。司马宗室成都王司马颖、齐王司冏、河间王司马永首先出兵发难,终于把赵王司马伦、孙秀这一帮乱臣贼子捕杀,迎回了惠帝。因祸乱平息有功,三王分别加官进爵;同时把朝政事务全权委派给齐王司马冏,成都王司马颖打理,成都王认为自己救驾功劳最大,而朝政由两人分治,内心不快,进而以母亲有病为由回到封地邺城(现在的河北临漳),这样朝廷大权全由齐王一人独揽,常言道“一朝权在手,便把令来行”,何况齐王目前正春风得意,完全可以为所欲为,就在他权欲熏天之时,一场潜在的灾难却悄然无声地降临了。齐王的忠臣王豹见他越来越肆无忌惮,怕重蹈杨峻、司马亮、司马玮、司马伦的覆辙,上书规劝他激流勇退,放权归藩,但他的善意进谏,得到的回报却是以生命为代价。这一举动,却使河间王有意安排在京城的卧底李含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,河间王本与齐王不和,再加上三王联合讨伐赵王司马伦时,是支持赵王并扣押了齐王的使者,如现在有奸人向齐王进谗,我的性命不保啊!于是他惧怕后果的到来,便默然地离开洛阳,回到长安,河间王见后奇哉怪哉,还未等河间王细问原由,李含却捏造自己是携带皇上口喻要河间王联合其他几个王铲除齐王,但他苦于自己势单力薄,一边写信诚邀成都王一同举事,一边派李含回到洛阳,联合长沙王做内应,要长沙王先发难,然后齐王定会杀死他,他们便以此为借口,发兵进京清剿。然后再废除惠帝,由成都王继承一统,自己来主宰朝政,事情的发展往往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自己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历来就是并不如意,命大的长沙王捷足先登,扶持惠帝来牵扯齐王,致使齐王以叛逆之罪而身败名裂,最终被长沙王所杀。朝政一度由长沙王司马义一人操纵,这就使得成都、河间两王心里不是滋味,抑抑不乐地带兵回府……

从而忌恨的种子无声无息地深植于两王的心底。齐王司马冏一死,朝政大权自然就压在长沙王的肩上,但不知怎的,成都王司马颖,河间王司马永就是看不起长沙王,尤其成都王做梦都想取而代之(因为他兵多将广)为了实现俩人的宿怨,河间王的滴系李含在赴河南尹的任上,被领导授意联合侍中冯孙、中书令卞粹找机会干掉长沙王,但事情败露,被长沙王先下手为快,把这三人全部杀死。这可为早有讨伐长沙王的成都,河间两王以借口,不几日,几万军队合到一处向洛阳进发,几场战争下来,本以为不堪一击的朝庭却给志在必得的两王沉重打击,不仅损兵而且折将,两王不得奈其何,就在两王意欲撤兵归藩时,长沙王的内部出现了矛盾,东海王司马越担心朝庭招架不住,一旦洛阳攻陷,自身难保,就把长沙王抓起来,放两王的将士进城。一看将士蓬头垢面,缺衣少甲就立马后悔起来,与司马越一起起事的将领想方设法把长沙王放出来,把两王的军队重新赶出洛阳,但司马越不敢冒这个险,就暗中授意部下把司马义杀死,以防朝廷军队哗变。长沙王被河间王属下张力裁决后,一切军政大权就被成都王霸揽过去……虽然成都王独领朝纲风骚,但因其母亲习惯不了洛阳生活而不肯远离故土——邺城,无奈一味孝顺的成都王只为屈身回到封地,遥控朝中诸多大事,此时心不顺眼不惯的东海王司马越出来发难,于是暗中联络长沙王的忠诚旧部唆使惠帝御驾亲征。结果不堪一击的东海王一看战况不利急切逃回东海去了,惠帝却被成都王俘虏了,意外的收获使司马颖喜不胜收,但好景不长,幽州刺史王浚伙同鲜卑族首领统率大军向成都邺城杀来,缺乏战斗力的成都王将土在如狼似虎的幽州军士打击下一泻千里,败绩频频,在被迫无奈之下,成都王只身带领惠帝朝洛阳驰去,向来趾高气扬的成都王因成了光杆司令而像霜打的茄子,从此一蹶不振,退出晋朝的权力舞台。

事又凑巧,惠帝回到洛阳,洛阳却被河间王的部将张方占有,在洛阳城洗劫一空以后,扶持惠帝迁到了长安,朝政大权自然就转嫁到河间王与东海王两人腋下,然东海王不愿赴任,于是纠集自己的儿子兄弟一起发兵杀向长安,经过多个回合的斗智斗勇,斗心斗力,东海王司马越最终击溃了河间王迎回了惠帝到洛阳,从此了却了一人独掌朝纲的凤愿。成都王兵败邺城后随张力、惠帝一起被扶持到长安,长安陷落后,四处逃窜,最后顿邱(河南浚县)太守冯蓄抓获并被送回邺城,最终命丧范阳王部下刘舆之手,空留一生遗憾。得意洋洋,意气风发的东海王独领朝纲以来,为了巩固自己的朝力地位,与羊皇后为皇位的继承人问题意见分歧,羊皇后为了以后更好地静享太后清福,意欲迎回清河王司马覃,而东海王却一意孤行要皇太弟司马炽继承一统,两人争执天下,东海王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惠帝毒死,立即迎皇太帝司马炽即位——这就是晋朝的第三位皇帝——晋怀帝。虽然羊皇后深明其中蹊跷,但自度不是东海王的对手,也只能听之任之……皇位继承人尘埃落定以后,河间王的威胁又是司马越的心头之病;为了根除隐患,借皇帝新立大赫天下普天同庆之时,东海王却布下征河间王进京赴任的陷井,使得喜从天将,憧憬自己仕途通畅的司马永,在赴洛阳途中,被预先设计好的东海王授意部下齐扮成绿林好汉在半路上给截杀了,连同自己两个无辜的儿子也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,真是一生富贵缸中滚打摸扒,回过头来有谁能言明“为谁辛苦为谁甜”。东海王把持朝政,排诉异已,打击良臣,从而使得成都王、河间王及其东海王的忠臣良将之部下都要与先主报仇,都不同程度地对洛阳进行围攻追杀,使得洛阳朝廷整日都在战争中苟延残喘,迫于络绎不绝的战争困顿,司马越深感力不从心,心力交瘁,终于死在位上,他的一死,致使长达二十多年的八王之乱,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
本文来源:https://www.114yangsheng.com/articles/6300.html

标签组:[历史] [中国历史] [中国古代史] [西汉] [汉朝] [王司马] [八王之乱] [春秋战国] [史记] [战国时期] [河间] [惠帝] [明朝历史] [淝水之战] [东晋] [长沙王] [成都发展

相关APP下载

扩展阅读文章

热门话题

综合推荐文章

综合热门文章

0.106369s